野苦梨根
出處: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來源:為薔薇科植物厚葉栒子的根。秋后采。
原形態(tài):半常綠灌木。小枝幼時有黃灰色平貼軟絨毛。單葉互生,革質(zhì),橢圓形、狹橢圓形,長2.5~4.5厘米,寬1~1.5厘米,先端短漸尖,有小突頭,基部楔形,全緣,下面密生黃白色軟茸毛,葉柄長約4毫米。復(fù)傘房花序頂生于側(cè)枝,花小,花梗密生平貼絨毛;萼5裂,密被平貼絨毛;花瓣5,廣倒卵形,紅紫色;雄蕊多數(shù);子房下位,柱頭2。梨果紅褐色。
生境分布:生于山野陰處。分布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性味:苦,涼,無毒。
功能主治:消腫,解毒。
附方:治紅腫惡毒:鮮野苦梨根皮,搗爛包患處,未潰者全包,已潰者留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