吊燈籠
出處:《廣西中藥志》
別名:白背風(fēng)
來源:為海桐科植物兩廣海桐的枝葉。夏季采摘枝葉,曬干。或臨時采用鮮品。
原形態(tài):常綠灌木,高達(dá)2米。莖直立,多分枝,樹皮灰褐色,疏生圓點狀皮孔。葉互生,在小枝上的常為輪生,橢圓狀披針形或狹橢圓形,長5~16厘米,寬2.5~5厘米,禿凈,先端急尖,間或偏于一側(cè),基部楔形,全緣;葉枘長0.5~1厘米,腹面具深溝。花數(shù)朵聚生于枝梢的葉腋,花柄長4~8毫米,花萼5,卵形,長約2毫米,基部合生,邊緣有毛;花冠黃色,長約1厘米,管狀,5裂,裂片卵圓形,向外反卷;雄蕊5,內(nèi)藏;雌蕊由3或4個心皮結(jié)合而成,花柱短,單1,柱頭小,不裂,子房具柄,上位。蒴果倒卵形,通常具三縱棱角,種子數(shù)粒?;ㄆ?~4月。果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:生于山腰的疏林下。
功能主治:疏風(fēng)發(fā)表。作浴劑,治傷風(fēng)感冒。亦治痢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