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鲴魚
出處: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黃鲴魚,生江湖中,小魚也。狀似白魚,而頭尾不昂,扁身細鱗,白色,闊不逾寸,長不近尺??勺鼢嚾{,煎炙甚美。魚腸肥曰鲴,此魚腸腹多脂,漁人煉取黃油燃燈,甚魚魚鯹也。南人訛為黃姑,北人訛為黃骨魚。
別名:黃骨魚、黃姑子、黃尾刁、黃片、黃尾
來源:藥材基源:為鯉科動物黃尾鲴的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采收和儲藏:常年均可捕撈,捕后,除去鱗片及內(nèi)臟,洗凈,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:黃尾鲴,體長側(cè)扁,腹部圓,在肛門前有一短而不明顯的腹棱,個體較銀鲴厚。頭尖,吻鈍,口下位,橫裂,下頜有較發(fā)達的角質(zhì)緣。鰓耙47-51。下咽具3行,長而側(cè)扁,側(cè)線鱗62(10-12)/(5-6-V)68。背鰭3,7。最后一根不分支鰭條為光滑的硬刺。臀鰭3,9-11。背部黑灰色,腹部及體側(cè)下半部銀白色,鰓蓋后緣有一淺黃色斑條。尾鰭分叉,呈顯著的黃色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為江河中常見的一種小型魚類。棲息于江河、湖泊等寬闊的水域中下層,為雜食性魚類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流域,甘肅、山西、河北、福建、山東,海南亦有。
性味:味甘;性濕
歸經(jīng):胃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溫中止瀉。主胃寒泄瀉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煮食,100-200g。
注意:不宜多服。
各家論述:《綱目》:白煮汁飲,止胃寒泄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