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絆草
出處:始載于《指示植物》。
英文名:all-grass of Chinese Aeluropus
別名:獐毛、小葉蘆、蝦須草、馬牙頭
來源: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馬絆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eluropus sinensis(Debeaux)Tzvel.[Aeluropus littoraris (Gouan)Parb.var.sinensis Debeaux]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雜質(zhì),切段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多年生草本。植物體較矮小而堅(jiān)韌,通?!巴庥虚L匍匐枝。稈為鱗片:約狀葉鞘包裹,高15-三圓35cm,徑1.5-2mm,具多節(jié)。葉鞘長于節(jié)間, 鞘口常有柔毛;葉舌截平,長約0.5cm葉片無毛,通常扁平,長3-6cm,寬3-6mm。圓錐花序,常緊縮成穗狀和頭狀,長2.5-6cm,寬5-12cm;小穗卵狀技針形,有4-10朵小花,長4-6cm,寬3-4cm,成2行,排列于穗軸的一側(cè),小花覆瓦狀排列,小穗軸脫節(jié)于穎上和各小花之;穎近革質(zhì), 略有子膜質(zhì)邊緣,第1穎有1-3脈,第2穎有5-7脈;外停下部革質(zhì),上部草質(zhì),卵形,有9-10脈,內(nèi)釋與外種相等,先端截平,背部無毛,基盤略有微毛;雄蕊3,由小穗先端伸出。穎果卵圓形或長圓形,與內(nèi)外粹分離?;?、果期5-8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岸邊至海拔3200m的內(nèi)陸鹽堿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至華東沿海鹽漬土地帶,是鹽漬土的指示植物。
性味:甘;淡;涼
功能主治:清熱利尿,退黃。主黃疸型肝炎;肝硬化;腹水;膽囊炎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30-60g。
各家論述: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甘、淡,性平。有清熱利尿的功能。用于黃疸型肝炎,膽翼炎及肝硬化腹水等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