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黽
出處:出自1.《本草拾遺》:水黽有毒,殺雞犬。長寸許,四腳,群游水上,水涸即飛。亦名水馬,非海中主產(chǎn)難之水馬也。2.《綱目》:水蟲甚多,此類亦有數(shù)種。今有一種水爬蟲,扁身大腹而背硬者,即此也。水爬,水馬之訛耳。3.《綱目拾遺》:按水馬,四、五月內(nèi)出浮水面,身硬腳長,池沼中甚多,性喜食蠅。小兒用鈞竿系繩,繩頭穿一蠅,擲水面,誘之即來,以四足抱蠅不放,因而獲之。
英文名:Reptile
別名:水馬、水爬蟲、婆子、水和尚、水豆油
來源:藥材基源:為水黽科動物水黽的全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gadotarsus kraepelini(Breddin)采收和儲藏:夏季雨后于積水處、水池處用網(wǎng)捕捉,捕后置沸水中燙死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水黽,成蟲體長3-4mm,背部黑褐色帶有藍(lán)白色斑紋。復(fù)眼大而突出。觸角絲狀。胸部寬大,翅膜起過腹部末端。前足短,中后足長,中足特別長,為體長的2倍多。腹部9節(jié),腹其部最寬,向末端變尖,呈圓錐狀。若蟲灰白色,在頭、胸、腹部有褐色斑塊。觸角、足大部分為灰色。至第4齡和第5齡的若蟲的中區(qū)灰白色至淡黃色,褐色區(qū)漸變成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活于魚塘、沼澤和較平靜的河流。以水面上小蟲及跌落水面的蠅類為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臺灣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。
性狀:性狀鑒別,蟲體長3-4mm。頭部有1對大而突出的復(fù)眼,觸角1對,絲狀,多已脫落。背部黑褐色,帶有藍(lán)色的斑紋,有時有翅,翅膜起過腹部末端。胸部寬大,有足3對,前足短,中后長,中足特長,為體長的2倍以上。腹部9節(jié),腹基部最寬,向末端變尖,呈圓錐狀。
性味:《本草拾遺》:“有毒?!?br />歸經(jīng):心;肝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截瘧;療痔。主瘧瘡;痔瘡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研末,5-10只。
各家論述:《綱目拾遺》:治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