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葉鏈莢豆
出處:始載于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》。
英文名:Bupleurum-leaf Alysicarpus
來源: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柴胡葉鏈莢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(L.)DC.[Hedysarum bupleurifolium L.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柴胡葉鏈莢豆 草本,高30-60cm。莖纖細(xì),無毛。單葉,互生;無柄;托葉披針狀漸尖,褐色,長約8mm或稍短;小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長2-5cm或過之,生于下部的稍闊而短,有時卵形。總狀花序頂生,柔弱,長5-18cm,有花10-20朵,花成對排列,疏離,長約6mm,有極短的花梗;萼長6-8mm,裂片披針形,長約為萼管的2倍;雄蕊10,二體;子房無柄,花柱線形,柱頭頭狀。莢果長1-1.5cm,有節(jié)4-6個,平滑,為明顯的縊紋所分隔,有開裂?;ㄆ?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荒山草地、曠野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
化學(xué)成份:本品全株含蛋白質(zhì)(protein)11.1%,鈣1.36%,磷0.09%,含有28個碳原子至34個碳原子的高級脂肪醇、27-34個碳原子的碳?xì)浠衔铮?beta;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D-glucoside),D-右旋蒎立醇[D-(﹢)-pinitol]及內(nèi)消旋肌醇(mesoinositol)。
性味:淡;平
歸經(jīng):肝;腎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接骨消腫,去腐生肌。主跌打骨折,外傷出血,瘡瘍潰爛久不收口
用法用量: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論述: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株:味淡,性平。有駁骨消腫,去腐生肌的功能。用于刀傷、骨折、外傷出血、瘡瘍潰爛不收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