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豆
出處:出自《中藥鑒定參考資料》
英文名:Pigeonpea
別名:觀音豆、大木豆、樹豆、三葉豆、花螺樹豆、扭豆、野黃豆
來源: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木豆的種子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janus cajan(L.)Millisp.[Cytisus cajan L.]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剝?nèi)》N子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木豆 直立矮灌木,高1-3m,全體灰綠色。多分枝,小枝條弱,有縱溝紋,被灰色柔毛。三出復葉,互生;托葉?。蝗~柄長約2cm,向上漸短;葉片卵狀披針形,長5-10cm,寬1-3.5cm,先端銳尖,全緣,兩面均被毛,下面具有不明顯腺點??偁罨ㄐ蛞干吖?;花蝶形;萼鐘形,萼齒5,內(nèi)外生短柔毛并有腺點;花冠紅黃色,長約1.8cm,旗瓣背面有紫褐色條紋,基部有絲狀短爪,爪頂有一對彎鉤狀附屬體;雄蕊10,二體;心皮1,花柱細長線形,基部有短柔毛,柱頭漸尖,密被黃色短柔毛。莢果條形,長4-7cm,兩側(cè)扁壓,有長喙,果瓣于種子間具凹入的斜槽紋。種子3-6粒,近圓形,種皮暗紅色,有時有褐色斑點,種臍側(cè)生?;ㄆ?-11月,果期3-4月及9-10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00-1600m的山坡、砂地、叢林中或林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狀:種子呈為扁球形,直徑4-6cm,表面暗紅色,種臍長圓形,白色,顯著突起;質(zhì)堅硬,內(nèi)有兩片肥厚子葉。氣微,味淡,嚼之有豆腥氣。
化學成份:種子含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和對羥基苯甲酸(p-hydroxybenzoic acid),γ-谷氨酰-5-甲基半胱氨酸(γ-glutamyl-5-methylcysteine),胰蛋白酶抑制劑(trypsininhibitor),糜蛋白酶抑制劑(chymotrypsin inhibitor)。種芽含木豆異黃酮(cajanin),木豆異黃烷酮醇(cajand)。此外,葉中還含3-羥基-5-甲氧基茋-2-羧酸(3-hydroxy-5-methoxystibene-2-carboxylic acid)。
藥理作用:其水浸劑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(體外試驗)。
炮制:揀凈雜質(zhì),加工備用。
性味:辛、澀;平;無毒
歸經(jīng):肝;脾經(jīng)
功能主治:利濕,消腫,散瘀,止血。主風濕痹痛,跌打損傷,衄血,便血,瘡癤腫毒,產(chǎn)后惡露不盡,水腫,黃疸型肝炎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論述:《泉州本草》:清熱解毒,補中益氣,利水消食,排癰腫,止血止痢。治心虛,水腫,血淋,痔血,癰疽仲毒,痢疾,腳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