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株百里香
來源: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異株百里香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hymus marschallianus Willd.采收和儲藏:8-9月采收,洗凈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異株百里香,半灌木。莖短,多分枝;不育枝多從莖頂或側(cè)邊長出,不發(fā)達,被短柔毛;花莖發(fā)達,高可達30cm,稍有彎曲,較大者常有分枝,被柔毛。葉片長圓狀橢圓形或線狀長圓形,長1-2.8cm,寬1-6.5mm,先端銳尖或鈍,基部漸狹成短柄,全緣或邊緣上部偶有1-2對不明顯小齒,兩面無毛或稀被微柔毛,腺點小而在下面明顯。輪傘花序沿花枝上部排成穗狀花序;兩性花、雌花異株;兩性花發(fā)育正常;雌花較退化,花冠較短小,雄蕊不發(fā)育;花梗長2-4.5(-5)mm;花萼管狀鐘形,外被疏柔毛,腺點在果期明顯,上唇齒尖具緣毛;花冠紅紫或紫色,也有白色,兩性花的長約5mm,伸出花萼,下唇開裂,雌性花約與花萼近等長,下唇近伸直,外被短柔毛;雄蕊4。小堅果卵圓形,黑褐色,長約1mm,光滑?;?、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斜坡、盆地、山溝及水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。
性味:味辛;苦;性涼
功能主治:發(fā)表清熱;和中祛濕。主感冒;頭痛;肺熱咳喘;消化不良;胃痛;腹痛吐瀉;風(fēng)濕痹痛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