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黃連刺
出處:出自《陜西中草藥志》。
英文名:root of Soulie Barberry
別名:刺黃芩、老鼠刺、黃檗刺、小黃檗刺、貓兒刺、三顆針
來源:藥材基源:為小檗科植物錐花小檗的根及莖枝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.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季采收根和莖枝,刮去粗皮,切片,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錐花小檗,半常綠或落葉灌木,高可達(dá)3m。枝條棱顯著,幼枝微有柔毛,老枝無毛棕黃色,具多數(shù)黑色疣點,刺三分叉,長8-20mm,細(xì)瘦。葉幾無柄,近革質(zhì),4-15個簇生;葉片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,長8-25mm,寬4-11mm,先端圓形,有短尖,基部漸狹,葉中部以上邊緣具3-8個疏生刺狀鋸齒,齒距2-3mm,上面暗黃綠色,下面灰色,有白僂,兩面網(wǎng)脈顯著?;ǘ鄶?shù),密生成無梗的短圓錐花序,花序直立,長1-2.5cm,有花10-30朵,花淺黃色,直徑約6mm;萼片長約3.5mm;花瓣倒卵形,內(nèi)輪花瓣先端微凹,基部有短爪;子房有胚珠2。漿果橢圓形或球形,長6-7mm,成熟時灰紅色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500m的山谷灌叢中或山坡林緣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甘肅、四川等地。
化學(xué)成份:含小檗堿(berberine)等生物堿。
性味: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:清熱燥濕;瀉火解毒。主濕熱瀉?。换鹧勰[痛;熱淋,帶下;癰腫瘡毒;濕疹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9湯,6-15g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