寬羽線蕨
出處:始載于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》。
英文名:Broad-pinna Colysis
別名:九龍盤、一包金、骨碎補
來源:藥材基源:為水龍骨科植物寬羽線蕨的根莖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olysis pothifolia(Don)Presl [Hemionitis pothifolia Don]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:植株高60-100cm。根莖粗壯,長而橫生,密被黑褐色、披針形鱗片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,近全緣。葉遠生,近二型;營養(yǎng)葉的葉柄長20-40cm,禾稈色,干后有狹溝數(shù)條,疏被鱗片;葉片紙質(zhì),長圓狀卵形,長20-50cm,寬15-25cm,一回深羽裂達葉軸;羽片或裂片4-10對,對生,下部的全部分離,線狀披針形或披針狀長圓形,長5-20cm,寬1.5-3cm,先端漸尖,基部稍狹而下延成狹翅,全緣或有時呈淺波狀,有軟骨質(zhì)的邊;孢子葉的葉柄較長,葉片與營養(yǎng)葉同形;葉脈兩面明顯,側(cè)脈及小脈稍隆起,小脈網(wǎng)狀,內(nèi)藏小脈通常分叉或有時單一,頂端有棒狀的水囊。孢子囊群線形,棕色,斜展,幾接近中脈而不達葉邊,在每對側(cè)脈之間排成1行,連續(xù)或有時間斷;無囊群蓋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林下濕地或巖石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臺灣、湖南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學(xué)成份:寬羽線蕨全草中含有α-芒柄花二烯(α-onoceradiene)和邊氧化物酶(peroxidase)。
性味:淡;澀;溫
歸經(jīng):脾;肝經(jīng)
功能主治:祛風(fēng)通絡(luò);散瘀止痛。主風(fēng)濕腰痛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: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淡、微澀、性溫。有補虛強筋的功能。用于跌打損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