寬葉紫萁
出處: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
英文名:Javanese Flowering Fern
來源:藥材基源:為紫萁蕨科植物寬葉紫萁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Osmunda javanica Bl.[Plenasium javanicum Persl]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凈,去須根與葉柄,曬干或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:大型陸生蕨類植物,植株高達2m。葉一型,但羽片為二型;羽片厚革質(zhì),光滑;葉柄長約60cm,堅硬,有光澤,下部粗達1.5cm;葉片長約80cm,寬約50cm,長圓形;羽片25-30對,下部的對生,長約22cm,寬2-2.5cm,上部的互生,斜向上,長披針形,上部漸尖頭,邊緣全緣或波狀,多少反卷,稍有鋸齒,基部針形,具2-5mm的短柄;葉脈粗糙,二至三回分歧;中部或中部以上的數(shù)對羽片能育,長約5-12cm,寬不到1cm,線形,有時僅羽片上部能育,基部闊而不育;主脈兩側(cè)羽裂成多數(shù)卵圓形或長圓形的孢子囊小穗,背面布滿暗棕色的孢子囊群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600m左右的常綠混交林下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
性味:苦;寒
歸經(jīng):肝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清熱解毒;止血殺蟲;祛風。主癰癤;腮腺炎;風濕骨痛;漆瘡;腸道寄生蟲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: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莖: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熱解毒、止血殺蟲的功能。用于癰癤、腮腺炎、腸道寄生蟲、漆瘡、風濕骨痛,嫩苗用于外傷出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