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柏枝
出處:1.出自《草木便方》2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地柏,生蜀中山谷,河中府亦有之。根黃,狀如絲,莖細(xì),上有黃點子,無花,葉三月生,長四、五寸許。四月采,暴于用;蜀中九月。藥市多有貨之。
英文名:Moellendorfs Spidemoss Herb, Herb of Moellendorfs Spidemoss
別名:地柏、油面風(fēng)、鋪地金牛、百葉草、爛皮蛇、巖柏草、石柏、巖柏枝、孔雀毛、土黃連、石金花、山扁柏、細(xì)葉狼雞、紅雞草、并草、發(fā)治草、高腳紅蘿卜、夾韋草、帥石草、石掌柏、四葉菜、巖花、石松柏、千步還陽、百葉草、百葉卷柏、傷寒草、曲蘭草、軟雞草、撥云草、黃疸卷柏、金花草
來源:藥材基源: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elaginella moellendorfii Hieron.采收和儲藏:7月(大暑前后)拔取全草,抖凈根部泥沙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江南卷柏,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10-20cm。下部莖不分枝,其上葉疏生,貼伏,鉆狀卵圓形,具短芒;上部枝著生的葉較密,羽狀分枝,全角呈卵狀三角形,長5-12cm;葉小,排列成4行,兩行側(cè)葉的葉片兩側(cè)不對稱,急尖,長約2.5mm,寬約1.7mm,葉平滑,上半部的葉半卵圓形,基部圓,邊緣白色;下半部的葉半矩圓狀披針形,邊緣有疏齒,基部心臟形;兩行中葉的葉片卵圓狀橢圓形,漸尖,有芒,中脈明顯,邊緣白色。孢子囊穗單生于枝頂,4棱,長3-6mm;孢子葉圓形至卵狀鉆形,漸尖,龍骨狀,微有毛,上著生孢子囊,內(nèi)含孢子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潮濕山坡、林下、溪邊或石縫中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及陜西、甘肅。
性狀:1.性狀鑒別 根莖灰棕色,屈曲,根自其左右發(fā)出,纖細(xì),具根毛。莖禾稈色或基部稍帶紅色,高10-40cm,徑1.5-2mm,下部不分枝,疏生鉆狀三角形葉,貼伏于上,上部分枝羽狀,全角呈卵狀三角形。葉多扭曲皺縮,上表面淡綠色,背面灰綠色,二型,枝上兩側(cè)的葉為卵狀披針形,大小近于莖上葉,貼生小枝中央的葉形較小,卵圓形,先端尖。孢子囊穗少見。莖質(zhì)柔韌,不易折斷;葉質(zhì)脆,易碎。氣微,味淡。以體整、色綠,無泥雜者為佳。2.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:表皮及其下的數(shù)層細(xì)胞均為厚壁細(xì)胞,木化,皮層與中柱之間有空隙;維管束周韌型,木質(zhì)部成長條狀。葉表面觀:鱗葉的上表皮細(xì)胞狹長形,而氣孔附近的下表皮細(xì)胞則近等徑形。氣孔不定式,副衛(wèi)細(xì)胞5-7個,但上表皮孔分布較少。
化學(xué)成份:含異茴香豆精(isopimpinellin),β-谷甾醇,棕櫚酸,硬脂酸。
藥理作用:1. 止血作用:提取物(可能為醛類成分)在體外及整體動物均有加速血凝及止血作用,可延遲纖維蛋白的溶解,能增加兔末梢血液中血小板總數(shù),白細(xì)胞數(shù)亦有升高。2.毒性:很低,對小鼠靜脈注射人用量的125倍,觀察3天,活動無異常。
性味:甘;辛;平;無毒
歸經(jīng):肝;膽;肺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清熱利濕;止血。主肺熱咯血;吐血;衄血;便血;痔瘡出血;外傷出血;發(fā)熱;小兒驚風(fēng);濕熱黃疸;淋病;水腫;水火燙傷。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大劑量可用至60g。外用:研末敷;或鮮品搗敷。
各家論述:1.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主臟毒下血,與黃耆等分末之,米飲服二錢。2.《草木便方》:止血,通經(jīng)脈,鎮(zhèn)心除煩,安五臟。治下血,崩淋,刀斧損傷出血。3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痔瘡出血,解熱毒,并治咳嗽,湯火傷。4.《四川中藥志》:清熱解毒。治吐血。5.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治小兒風(fēng)熱。6.《貴州草藥》:清熱利濕,滋陰降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