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大黃葉
出處:出自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
別名:金不換葉、暈藥葉
來源: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Rumex obtusifolius L.[R.madaio auct.non Makino采收和儲(chǔ)藏:春、夏采葉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多年生草本。根肥厚且大,黃色。莖粗壯直立,高約1m。根生葉大,有長柄;托葉膜質(zhì);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;莖生葉互生,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,莖上部葉漸小,變?yōu)榘~圓錐花序,花小,紫綠色至綠色,兩性,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;花被片6,淡綠色,2輪,宿存,外輪3片披針形,內(nèi)輪3片,隨果增 大為果被,緣有牙齒,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;雄蕊6;子房1室,具棱,花柱3,柱頭毛狀。瘦果卵形,具3棱,茶褐色。種子1粒?;ü?-7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原野山坡邊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南、廣西、廣東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狀:性狀鑒別 葉皺縮。展平后基生葉有長柄;托葉鞘膜質(zhì),脫落;葉片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,長20-30cm,寬12-20cm,先端鈍或鈍圓,基部心形或歪心形,葉下面有明顯的小瘤狀突起。莖生葉卵狀披針形,較小。
性味:苦;酸;性平
功能主治: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;消腫散瘀。主肺癰;肺結(jié)核咯血;癰瘡腫毒;痄腮;咽喉腫痛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,鮮品30-60g;或搗汁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:1.《綱目拾遺》:治蟲傷,用葉搗涂。治肺癰。2.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:敷瘡。3.《福建民間草藥》:止血行血,散瘀生新,解熱去風(fēng)。4.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止頭暈,清血熱。5.《本草推陳》:治咽喉腫痛,丹毒,大頭瘟,痄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