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鐵
出處:出自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1.《閩中海錯疏》:泥螺,殼似螺而薄,肉如蝸牛而短,多涎有膏。按泥螺產四明鄞縣南田者為第一,春三月初生,極細如米,殼軟味美,至四月初旬稍大,至五月內大,脂膏滿腹,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,可久藏,酒浸一兩宿,膏溢殼外,瑩若水晶。秋月取者肉硬膏少,味不及春。閩中者肉礧塊,無脂膏,不中食。2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吐鐵,生海中,螺屬也。大如指頂者則有脂如凝膏,色青,外殼亦軟,其肉
英文名:clay snail
別名:土鐵、麥螺、梅螺、土螺、泥板
來源:藥材基源:為阿地螺科動物泥螺的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ullacta exarata(Philippi)采收和儲藏:5-9月間,在海灘上捕捉。
原形態(tài):泥螺,貝殼卵圓形,高10-19mm,寬 7-14mm約占體長的1/2,一般體長40-46mm,寬15-30mm。無螺塔和臍,殼薄而脆,幼時白色透明;或體黃褐色不透明,殼面平滑,具許多細弱環(huán)紋和縱紋。殼口廣闊,其長度幾與殼高相等,上部較下部狹窄,前端寬大后端縮小,外唇簡單而鋒利,向上部擴張,超過殼頂;內唇平滑,無厴。體柔軟,呈長方形,極肥大,不能完全縮入殼內(內殼只包被內臟囊)。皮膚稍透明,色灰黃色或紅黃色。體前端具頭盤,大而肥厚,呈拖鞋狀,前端微凹,后端略分為兩葉,覆被貝殼前端的一部分。眼退化,埋藏于頭盤的皮膚中。在頭盤兩側下方具有一個梭形的感覺器(由眾多顆粒組成),生活時呈鮮黃色。外套膜不發(fā)達,大部分被貝殼包被,唯其后端變成肥厚的葉片,游離,且一部分向體背部翻轉,遮蓋貝殼的后部。腥足短,約占體長的3/4,足底面寬大,前端圓形,后端略成截形。側路發(fā)達,遮蓋貝殼兩側的一部分。鰓位于外套膜右側的長形腔內,呈三角形,由17-20個小鰓片組成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活于海灣內潮間帶泥沙灘,底棲硅藻豐富,風浪不大,潮流較緩的海區(qū)內。雜食性,以有機腐殖質、硅藻、海藻碎片、無脊椎動物的卵及小型甲殼類等為食。雌雄同體,但異體受精。性成熟時,每當退潮后,可見其在灘涂上進行交尾。資源分布:我國沿海均有分布,尤為東海為多。
性狀:性狀鑒別 本品呈不規(guī)則形的類長方形,長約3cm,寬約1cm。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,頭盤大而肥厚,呈履狀,前端微凹,后端略分為兩葉,眼退休,進而藏于頭盤的皮膚中,在頭盤兩側的下方,有一個由眾多顆粒組成的梭形感覺器官,稱亨氏器。外套膜不發(fā)達。腹足短,約占身體前部的3/4,足底寬大,前端半圓形,后端截斷形。質柔韌。氣微腥,味咸。
化學成份:含不飽和脂及酸:全-順-5,8,11,14-二十碳四烯酸即花生四烯酸(all-cix-5,8,11,14-eixosatetraenoic acid;arachidonic acid),7,10,13-十六碳三烯酸(7,10,13-hxadecatrienoic acid),10,13-十入碳二烯酸乙酯(10,13-octadecadienoic acid ethyl ester) ,鮫肝醇(chimyl alcohol) ,9-十六碳烯酸乙酯(9-hexadecenoic acid ethyl ester)。還含膽甾醇(cholesterol)和它的脂肪酸酯。
性味:味甘;咸;性寒
歸經:肺;肝經
功能主治:養(yǎng)肝明目;生津潤燥。主眼目視物不清;咽喉炎;肺結核
用法用量:內服:鹽、酒漬食,或煮服,適量。
各家論述:1.《本草從新》:補肝腎,益精髓,明耳目。2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除煩醒酒。3.《綱目拾遺》:潤喉燥,生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