吊蘭
別名:桂蘭、葡萄蘭、釣蘭、樹蕉瓜、浙鶴蘭、蘭草、倒吊蘭、土洋參、八葉蘭、叢毛吊蘭
來源:藥材基源:為百合科植物吊蘭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hlorophytum comosum (Thunb.)Baker[Anthericum comosum Thunb.]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:吊蘭 多年生草本。根莖短而肥厚,呈紡錘狀。葉自根際叢生,多數(shù);葉細長而尖,綠色或有黃色條紋,長10-30cm,寬l-2cm,向兩端稍變狹?;ㄝ惚热~長,有時長達50cm,常變?yōu)橘橹?,近頂部有葉束或生幼小植株;花小,白色,常2-4朵簇生,排成疏散的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,花梗關節(jié)位于中部至上部;花被葉狀,裂片6枚;雄蕊6;稍短于花被片,花藥開裂后常卷曲;子房無柄,3室,花柱線形。蒴果三角狀扁球形,每室具種子3-5顆?;ㄆ?月,果期8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各地廣泛栽培,供作觀賞。資源分布:非洲南部。
栽培:1.生物學特性:喜溫暖濕潤環(huán)境,對光照、溫度變化適應性強,最佳生長溫度為13℃。2.栽培技術:分株繁殖。幼株種植后,在其發(fā)根完整,有新的生長點以前,不要急于將母株切斷。此外,用肉質根繁殖也可。3.冬季溫度低時,務必使植株保持干燥。春、夏季生長期,應保持土壤濕潤。秋季、冬季減少澆水量,但冬季也不能使土壤全干。生長期每旬施用腐熟稀薄的肥水1次,冬季每月施1次。
性狀:性狀鑒別 須根圓柱狀紡錘形,上有短根莖。完整葉片條形至條狀披針形,長20-30cm,直徑寬1-2cm,頂端漸尖,基部抱莖;色深綠,有的具黃色縱條紋或邊緣為黃色;質較堅硬。有的尚具花葶及花序。氣微,味淡。
性味:味甘;微苦;性涼
功能主治:化痰止咳;散瘀消腫;清熱解毒。主痰熱咳嗽;跌打損傷;骨折;癰腫;痔瘡;燒傷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6-15g, 鮮品15-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