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藥葉
出處: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;《開寶本草》:烏藥,其葉及根,嫩時(shí)可采作茶片。
英文名:Leaf of Combined Spicebush
別名:蒡箕茶
來源:藥材基源:為樟科植物烏藥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indera aggregata(Sims.)Kosterm.[L.strychnifolia(Sieb.et Zucc.)F.-Vill.]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烏藥,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(dá)4-5m。根木質(zhì),膨大粗壯,略成念珠狀。樹皮灰綠色。小枝幼時(shí)密被銹色短柔毛,老時(shí)平滑無毛;莖枝堅(jiān)韌,不易斷。叫互生,革質(zhì),橢圓形至廣倒卵形,長3-8cm,寬1.5-5cm,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,基部圓形或廣楔形,全緣,上面綠色,有光澤,除中脈外,均光滑無毛,下面灰白色,被淡褐色長柔毛,后變光滑,葉脈3條,基出,極明顯;葉柄短,有短柔毛。傘形花序腋生,幾無總梗;小花梗長1.5-3mm,被毛,簇生多數(shù)小花;花單性,雌雄異株,黃綠色;花被6片,大小幾相等,廣橢圓形,雄花有雄蕊9枚,排成3輪,最內(nèi)一輪的基部有腺體,花藥2室;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,子房上位,球形,1室,胚珠1枚。核果近球形,初綠色,成熟后變黑色。花期3-4月。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、曠野等地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:辛;溫
歸經(jīng):脾;腎經(jīng)
功能主治:溫中理氣;消腫止痛。主脘腹冷痛;小便頻數(shù);風(fēng)濕痹痛;跌打傷痛;燙傷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3-1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患處。
各家論述:1.《本草拾遺》:炙研煎飲代茗,補(bǔ)中益氣,止小便滑數(shù)。2.《本草蒙筌》:下氣。3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溫中燥脾,消食殺蛔,治腹中寒痛。4.《綱目》:烏藥,下通少陰腎經(jīng),上理脾胃元?dú)猓实は焓涎a(bǔ)陰丸中往往加烏藥葉也。